穿越时空的水稻改变了中国南北方粮食种植格局,小麦则在玉米、大豆的壮大中急剧退出东北,更聚集在黄淮海平原。“南米北面”的传统饮食习惯也得以出现较大变化。
而今,玉米和大豆成为新的粮食“王者”,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只不过是从传统的“口粮”变身,通过支撑起饲料工业、间接为人们带来巨大变化。
每天,中国人要消耗掉大约20万吨左右的粮食。这些粮食如果用中型货车运输,一辆辆汽车头尾相接,大概要排成一条长达1200公里的车龙,这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或是从纽约到芝加哥。
但这些粮食中的大部分其实并非直接被人们所食用,而是用作饲料、用作榨油或是酿酒等其它用途。粮食格局的这个变化,就体现在不同品种的不同用途上——
总体上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都在持续增加,但不同时期推动粮食增产的主力不同。对粮食品种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消费需求的时代变化烙印。
水稻、小麦、玉米这三种谷物,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最赖以为生的三大口粮。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方的稻米一直是全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水稻育种技术的三次飞跃——高秆变矮秆、杂交稻、超级稻,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推动着稻米单产的大提升。在北方的黄淮海地区和西北一带,小麦的单产水平也随着育种技术、农田灌溉、盐碱地改良、农机应用等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直到本世纪初,新的王者——玉米登场,把长期坐在第一大粮食位置上的稻米拉了下来。
黄秋葵牡蛎胶囊能多吃吗一、属于玉米的时代到了
中国的玉米产量在2011年超过稻谷,成为第一大粮食,而这也是中国粮食产量跨越6亿吨台阶的主要动力。但玉米的勃兴并非因为人们吃玉米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是由于一个词——“过腹转化”。
如今,玉米已成为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物。除南极洲之外,世界各大洲有70多个国家种植玉米。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大约四分之三的玉米消费用于饲料。1965年到2000年,35年间美国的玉米饲料消费量年均增长1.6%。
玉米还是用途最广泛的粮食。除了作为人们的口粮和动物的饲料,玉米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深加工产品超过2000种,是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物。
中国既是玉米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排在美国之后。从东部沿海地区到青藏高原、新疆,从海南到黑龙江黑河,玉米的身影随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上世纪50年代的11.3%、10.7%提高到90年代的20.4%、23.4%。进入新世纪以后,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更是有了大幅增长。
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在受国家主动调减籽粒玉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减少了27万公顷前提下,仍然有4213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6%,是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品种。而玉米当年的产量为25733万吨,占全部粮食产量的39%。
毫不夸张地说,玉米支撑了中国养殖业、饲料工业的发展。
1982年,邓小平在同原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搞饲料工业,这也是一个行业”。饲料工业的起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此之前,中国的养殖业基本上是小农户分散经营,以青饲料、米糠麦麸、剩菜剩饭为主。对农民来说,花钱买饲料而不去打猪草、剁鸡食,就像花钱买种子而不用自留种一样,有一个通过算账比较收益从而逐渐接受的过程。
1984年,国务院出台《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饲料从此被当成一个工业类别,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序列。此后,饲料工业与养殖业一起相伴而行,双双奔跑着成长起来。
2018年,中国饲料产量连续4年突破2亿吨、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全国有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实补充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加工企业近万家,产品覆盖了所有的养殖品种。
从初生到壮年,中国的饲料工业用了不到40年,也从此成了粮食黄秋葵牡蛎胶囊有激素消费的第一大户——每年直接使用四到五成的原粮,其中玉米约为1.7亿吨,这意味着三分之二的玉米是给牲畜、家禽和鱼虾们吃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多年来肉类、禽蛋、养殖水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玉米功不可没。
二、大豆成为粮食生产最大焦点
说到人们饮食结构变化、肉蛋奶比重增加,还有一个粮食品种不得不提——大豆。
中国栽培大豆被认为已经有5000年历史,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地区均有种植习惯。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出去的。
中国人对各种豆制品的感情,也许是全世界最深的。大豆可以加工成无数种食材和菜肴。从小吃到正餐,从饮料到零食,大豆的身影无处不在。
“九一八”事变后,河北人张寒晖在西安街头目睹流亡的东北人民后,写下一首流传极广的抗日经典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
可以看出,上世纪30年代的黑龙江,大豆和高粱是主粮。东北种植水稻虽然也大体上是从那时开始的,但大规模种植则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而小麦则由于积温不够等原因,一直未能大规模北上,一年只能生长一季的春小麦在黑龙江种植面积很小。
在国外,大豆的故事就要简单得多了——它的使命一开始就是榨油,然后把豆粕用作饲料。
1940年的一天,年幼的莱斯特·布朗和家人在公路上开车飞驶时,惊奇地发现路边有成片的大豆田。这里是美国新泽西州的南部,一直以来农田是被小麦和玉米统治的。他们下车仔细打量着这种其貌不扬的作物——与其它更广阔的田地里的小麦和玉米相比,大豆将给新泽西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亚于马铃薯传到欧洲后的影响。
其实大豆早在18世纪就传入了黄秋葵牡蛎胶囊十二粒美国,并且一直主要作为油料和饲料作物被种植,但大豆在美国的兴盛则是两百年后,越来越集中在中部大平原地区、与玉米轮作。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新泽西只是庞大的美国大豆身躯的边缘。
大豆产业在美国的成长,与本国的油脂工业和养殖业发展有关。但美国农民越来越依赖大豆,则是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找到全球最可靠的贸易伙伴——中国有关。
“中国对大豆需求的增长一直在膨胀,导致大豆现在成了美国的主要农作物——产量超过小麦和玉米。”2016年,莱斯特·布朗在美国的家中接受来自中国的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这时,距他第一次见到大豆这种作物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
2017年,美国大豆种了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大豆,其中的四成多用于出口。在全部出口大豆里,有将近三分之二是出口至中国。这一年,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达9553万吨,几乎买走了全球市场60%的大豆。
也许有人会想,中国人买走了这么多大豆,为什么没有引起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引发布朗担心的那种情况?
这是因为,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是作为油料而非粮食的。各国及国际组织在统计粮食数量时并不包括大豆。但在中国,粮食除了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之外,还包括了薯类和豆类,大豆自然位列其中。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们的食用油消费水平和油脂工业发展,以及养殖业结构和规模等综合原因,对大豆的需求并不像中国这样巨大。谁让中国养了全世界最多的猪、最多的鸡鸭鹅、最多的牛羊呢。
后记:
这里只是先简单介绍一下玉米和大豆对于当今中国人的餐桌饮食的重要性。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贸易逆全球化抬头的今天,过高的大豆进口比例一直是许多人忧心的事情。而近年来玉米进口也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搞了多年大豆振兴计划,2022年又进入一个以扩种大豆等油料作物为主题的粮食生产年。玉米近年来则在增增减减中起伏不定。
黄秋葵牡蛎胶囊铁盒面临大豆的巨量进口局面以及玉米的潜在进口压力,有限的耕地如何保障“中国人的油瓶子”“菜篮子”?未来,又如何解决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肉蛋奶需求?饲料工业与大豆、食用油工业与大豆的爱恨情仇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让众多经济学家以及政府官员关切的大话题。我们将对此持续研判,适时推出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大国三农工作室 原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