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

发布时间:2022-10-25 13:25:44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地球自转的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方向因视角的不同而导致描述不同,如图所示。   ①为侧视:自西向东   ②为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③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   (4)地球自转速度   1)角速度   ①概念:地球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②大小:除南北两极点外,都是每小时大约15°,每4分钟1°;   ③分布: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2)线速度   ①概念:地球表面某点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②大小:赤道为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30°为1447千米/小时;南北纬60°为837千米/小时,约是赤道的一半;纬度为α的地面某点的线速度为1 670 cos α千米。地球表面上纬度为φ的任意一点的线速度(V)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V=2πR cosφ/24;   ③分布: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   【例1】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黄秋葵牡蛎胶囊批发价期____。   A. $1$恒星日 $24$小时   B. $1$太阳日 $23$时$56$分$4$秒   C. $1$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D. $1$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解: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360 ^\circ$ ,周期为$1$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转过的角度为$360 ^\circ 59'$,时间为$24$小时,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故选$C$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周期和意义   ①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周期:24小时(1个太阳日);   ③意义:昼夜交替的周期补偿,保证了地球上的气温变化不剧烈,使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2)晨昏线(圈)   ①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即处在昼半球的各位线圈的弧长)和夜弧(即处在夜半球的各位线圈的弧长)。   ②晨昏线的特征:   ?晨昏线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重合;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②特征: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的地方时相同。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7.5°的范围作为零时区(又叫中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东1区至东12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如下图所示:   ②区时: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又称标准时。相邻两个台湾黄秋葵牡蛎胶囊价格表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3)日期变更线   ①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经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国际线日界线”。国际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避免通过俄罗斯、美国等国领土)   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如下表所示:   ②0时经线:即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的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3)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地转偏向力   ①概念: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②特点: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北半球作用在物体的右侧,南半球作用在物体的左侧,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2)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规律   黄秋葵牡蛎胶囊正品店功效顺着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观察,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记忆方法: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如下图所示   虚线为原始运动方向,实线为实际运动方向)   【例2】   下列城市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小的是:____。   A. 开普敦   B. 新加坡   C. 华盛顿   D. 上海   解: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赤道无地转偏向力。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纬度最低,地转偏向力最小。   故选$B$。   3、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   【例3】   当北京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____。   A. 近日点附近   B. 远日点附近   C. 春分点   D. 秋分点   解: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就位于其中两们焦点之中一个焦点之上,这样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日地距离最远可达到$1.521$亿千米,这时地球处在远日点上,时间为每年的七月初。日地距离最远可达到$1.479$亿千米,这时地球处在近日点上,时间为每年的一月初。元旦时间是每年的$1$月$1$日。   故选$A$。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②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下图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有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度)。正午太阳高度有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随纬度变化:   ?春分日和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一年之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而有规律的变化。   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与夜弧   地球上的纬线,一般被晨昏线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该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的关系   如果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白昼逐渐增长,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如果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南半球白昼逐渐增长。   (3)四季更替   1)四季黄秋葵牡蛎胶囊功效的产生   一年之中,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少的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没有真正意义的冬季;极地附近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没有真正意义的夏季;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2)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以北半球为例)   ②气候四季: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北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个温度带。   2)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的规律。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例4】   造成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以及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运动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黄赤交角的存在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故选$D$。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的概念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角叫赤道面,它们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   2)黄秋葵牡蛎胶囊钱黄赤交角的数值   ①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目前是23°26′;   ②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③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黄赤交角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例5】   若黄赤交角由现在的$23 ^\circ 26'$增大到$30 ^\cir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   A. 热带范围变大   B. 寒带范围变大   C. 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大   D. 温带范围变大   解:黄赤交角变大,即回归线度数变大,故热带范围变大;极圈度数变小,而极圈到极点之间的范围变大,即寒带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都变大,则温带范围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