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牡蛎胶囊能天天服用吗端午正是追念与崇拜高尚灵魂的节日

发布时间:2023-01-05 10:20:49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实习生 黎 雅

  又是一年端午到,又是一年粽飘香。6月11日,由市文明办主办、深圳出版集团承办的“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佳节话屈原”讲座活动在中心书城举行。活动中,深圳大学原文学院院长郭杰从端午节由来、特色民俗及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3个角度出发,与市民读者重温时间厚重,品读文化韵味。

  民俗丰富多彩,寄托哀思之情

  作为国内四大传统节日和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承载着2000多年华夏文化记忆,积淀着神州大地代黄秋葵牡蛎胶囊可以天天吃吗代相传的习俗。这个古老的民俗节日,其实早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

  闻一多曾在《端午考》一文中提及,“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中下游吴、越民台湾甲申技工坊黄秋葵牡蛎胶囊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趋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端”是“开端”“起初”之意,而“午”与“五”音义相通。所以,“端午”专指五月初五。

  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唱戏曲、插艾蒿……郭杰认为,从民间习俗来看,端午节活动丰富多彩,且具有复合性特点。“龙舟竞渡,传说是楚国人借龙舟纪念屈原。北朝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人五月五日……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赛,是其遗迹。’至今,在中国南方地区,赛龙舟依然是一项端午独特的群众性比赛活动。正是参与度高,历史上还出现了如《竞渡棹歌》等描写赛龙舟的诗词。”郭杰表示。

  对于“端午食粽”的由来,郭杰介绍,南朝梁代吴均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而在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中,“角黍”便是粽子的古称。

  现实与想象并存,反映民俗“浪漫”

  端午是追念与崇拜高尚灵魂的节日。“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洁,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除钦佩他的忠烈,人们更折服于他的“浪漫”。

  活动现场,郭杰与读者分享了郭沫若在《屈原简述》文中曾经赞叹:“作为诗人,屈原的想像力,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步的。特别是通过他的《离骚》——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宇宙中的森罗万象都看成有生命的存在……他忽儿飞到了天国的门前,忽而攀上了世界的屋顶,忽而跑到了西极的海边。”在郭杰眼中,屈原诗篇中的遨游,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即使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不可实现,即使转入幻想中的神灵世界里,诗人也不会停息于探寻,理想的追求将伴随自己的一生。而那份难得的想象,源于其生活时代的民俗氛围。

  “这是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1号汉墓发现一幅黄秋葵牡蛎胶囊在哪买人物驭龙帛画。”郭杰指着大屏幕上的壁画截图,对读者介绍道,“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驶着一头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成一舟形。在黄秋葵牡蛎胶囊批发价龙尾上部站着一鹤,圆目长颈,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盖,三条飘带随风飘动。长沙旧属楚地,这幅帛画表现的正是先秦时代楚国的习俗。不得不说,屈原瑰玮奇幻的艺术想像力离不开当地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

  爱国精神古今相传 传统文化延续更新

  千百年来,屈原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民族的兴盛而不懈奋斗。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发觉它的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与时俱进的精神滋养。

  “端午也有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习俗。疫情期间,虽不能踏青远游,但有家人陪伴,有人情温暖,端午节依然可以有滋有味。”郭杰笑着说。

  “我们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就是要将文化传承融入传统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特定节日中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先贤对话中,感受爱国诗人的高尚人格,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自信,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优良民族文化传统。”郭杰在采访时表示,青少年代表民族未来,由于生活节奏快,他们往往通过网络或虚拟界面了解社会和历史。他希望青少年能更多通过民俗和生活细节,把祖先精神和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