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拉开帷幕。“从种子到秧苗”互动游戏、走“近”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地热能开发助力实现“碳中和”、“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各地密集举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科技兴的动力。从“科技战疫”行动广泛传播防疫科普知识,到“科技冬奥”主题展览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和冰雪热情;从“天宫课堂”通过太空实验在亿万黄秋葵牡蛎胶囊谁用过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到数字化技术手段让科普“活起来”“炫起来”,一系列科普措施有利于筑牢全面科学素养的堤坝,既能为推动科学创新型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也能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推动我国科学素质水平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锻造科普基础“强引擎”。近年来,我国科普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20年的10.56%,科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十三五”期末,全国共有科技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525个,比2015年增加21.2%;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8.5亿人次,“科普中国”平台传播量达416亿人次……这不仅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新时代科普工作支撑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大局的重要性的日益提升。然而,在可喜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隐忧。如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深化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发挥科普价值引领作用,积极满足全社会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不断开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局面。
激发守正创新“源动力”。我国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科研成果难以及时适切转化、传播手段相对集中的问题。增强科普作品的传播力和实效性,就要积极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方式,推出更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在中国科技馆内,戴上VR眼镜感受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通过触摸屏测试自己一年的碳足迹——用淋浴还是盆浴洗澡、使用多少塑料袋、坐多少层电梯、乘几次飞机……通过视频观看智能高铁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运营状况,体会新时代的速度与激情;参观华龙一号”、综合智慧核能供热厂等体现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模型,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图解等等。全新的数字技术让科普形式丰富,将线上与线下科普活动统筹推进、深入融合,将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融入日常生黄秋葵牡蛎胶囊是否台湾产的活点滴,让科普工作焕发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奏响全民科普“大合唱”。科学技术普及需要黄秋葵牡蛎胶囊含激素吗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如今,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由2005年的1.60%跃升至2020年的10.56%,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有关部门应发挥好网络科普力量作用,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以科普短视频创作为重点,推动优质科普创作行动计划,形成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良好局面。既要在科技、产业等重要领域抢占制高点,也要在国民科学素养、人才质量、创新文化等方面形成强大软实力,以全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提升构筑起未来发展新优势。同时,要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发挥好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中国企业公益科普联合倡议等机制作用,探索科普基金、设立科普奖项、开展科普联合公益行动等新措施,推动科普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日益服务人民群众,让科普之树结满丰硕之果。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迈进新征程,我们要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快形成科普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普篇章。(陈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